此件文物高54厘米,口径28.5厘米,底径20.5厘米,通体饰缠枝莲、仰覆莲瓣纹,出戟为铜鎏金,口、足沿光素鎏金。此件文物器型硕大,工艺精湛。
掐丝珐琅是珐琅器品种之一,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,又称“景泰蓝”,是一种在金属的胎形上面“掐铜丝”勾勒出图案的边缘,再在铜丝之间用“珐琅釉料”填充颜色的工艺。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繁复,需经:制胎、掐丝、烧焊、点蓝、烧蓝、磨光、鎏金七道工序,运用了青铜工艺、瓷器工艺及绘画技艺,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。
掐丝珐琅原产地并非我国,最早可见于希腊,自元代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,但真正成熟地生产且在宫廷内用作日常器皿,还是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的,又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,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,故习称景泰蓝。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时期,皇宫中设立的造办处便有“珐琅作”,专门研发珐琅器,使掐丝珐琅工艺臻于极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