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永乐青花轮花绶带宝月瓶,通高31厘米,口径3.2厘米,腹径21.8厘米,重1.5千克。瓶小口,细颈,颈两侧置对称绶带耳,扁圆腹,椭圆形圈足。通体青花为饰,上部饰缠枝花卉纹,腹部外围饰缠枝卷草纹一周,内饰轮花图案。
明代青花料的发色,有呈色鲜艳的进口料和呈色灰暗的国产料,传说永乐青料,除少数用于人物画面淡雅的国产青料外,大部分是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带回的"苏麻离青"钴料。“苏麻离青”料含铁高、含锰低,在适当的火候下,可烧出蓝玉石一样的鲜艳色泽,但由于青花含铁高,往往会出现黑疵斑点,是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,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。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,迎光侧视,或用手抚摸,有凹凸不平之感,与浓郁的青蓝色相映,由于釉层肥厚,致使青花深沉含蓄。永乐釉色的特征,即底釉白中闪青,色泽滋润、匀净,青花浓重艳丽,自然晕散,后世青花无法比拟之。同时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,所以中国与西域国家的交往十分频繁,瓷器上的纹饰也具有大量波斯装饰风格的青花瓷。
从器形上看,宝月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,其左右双系,用来挂于马鞍之侧,始见于明,在永乐、宣德两朝盛行,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景德镇官窑均仿品,器型略加变化,俗称“马挂瓶”,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。值得注意的是,明代宝月瓶这种器型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较为相似:左右双系,以便挂于马鞍之侧。而器身上的一些几何纹饰,则明显受西亚风格的影响,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