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14-2379999

凝固的时光——清代帝后生活展

展览在线展览精品开放信息展览策划

凝固的时光——清代帝后生活展

展览日期:常设展览
主办单位:承德博物馆
展览地点:承德博物馆
所属标签:历史类

展览简介

本展览位于地下一层展厅正西部。
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历12帝,国祚296年。先后7位清帝(或以皇子身份)驻跸避暑山庄共达 158年之久。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不同,避暑山庄内亭台草木、器服奇珍皆由帝王所好,代表着这一时代中国最高阶层的文化情怀、修养思想与审美意识,并对该时期社会产生巨大影响。这些皇室日常用物,流光溢彩,精湛精美,是重回清朝的密码,是一探帝王生活究竟的线索。

第一部分:锦衣华服

 清朝服饰有着森严的规格制度,是中国近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,其不仅是遮体、防寒暑的工具,更是分等级定尊卑的重要手段。顺治九年(1652年),钦定《服色肩舆条例》颁行,废除明朝的冠冕、礼服及汉族一切服饰,推崇具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满族服饰。其中帝后服饰最具代表性,有礼服、吉服、常服、行服、戎服、便服等满足不同用途,并配以相应佩饰,且不同纹样包含不同寓意。清朝服饰在体现满族习俗特征的同时,沿袭了数千年传统形制,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一脉相承。
  • ​酱色江稠织云龙龙袍
    清(公元1644—1911年)
    袖距208厘米 身长146厘米 胸围154厘米 袖宽24厘米
      龙袍,即皇帝的朝服,古时称帝王为九五至尊。九、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。每件龙袍都绣有九条金龙,分别在前胸和后背各有一条正金龙,肩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金龙,前后膝盖处各有两条行金龙,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。每件龙袍从正面或背面看,所见的都是五条龙,恰好与九五之数相吻合。此件龙袍酱色江绸面,织金彩绣云龙戏珠,团寿纹,蝙蝠纹 ,八宝纹,海水江崖和八宝立水纹饰,形制为通织,马蹄袖,左右开裾!
  • 清乾隆冬青釉双鱼鼓钉洗
    清 乾隆(公元1736——1795年)
    口径17.3厘米 底径16厘米 通高3.5厘米 重540克年)
     洗口沿略收,平底,通体施冬青釉,温润似玉。支钉烧,器内壁饰双鱼纹,外壁饰一周鼓钉纹,洗底暗刻“大清乾隆年制”篆书款。 此件文物位于“凝固的时光——清代帝后生活展”展厅,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
第二部分:雕盘绮食

清朝皇室入关后在饮食上仍沿袭了满族固有的特点,每天进两顿正餐,称为早膳和晚膳。早膳一般在辰时(6时—9时),晚膳在未时(13时—15时),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。两顿正餐之后,各加一顿小吃,时间不固定。皇帝日常用膳 ,无论是从膳食等级的划分到原料的选择,还是从饭菜的烹饪到放入调料的配比,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和程序。御膳每日食谱均由内务府大臣根据季节及皇帝身体情况制定。在制作御膳时,每道菜都会有一名内务府大臣负责监督,过程中不许配料任意增减或更换。此外,宫中所用食具的用料也极尽奢华,从黄金、白银、脂玉、润瓷到翡翠、玛瑙、雕漆、珐琅,件件式样别致精巧,纹饰华美灵动,尽显皇室尊严与气派。
  • 斗彩八宝大盘
    清乾隆(公元1736—1795年)
    高8.5厘米 口径56厘米 底径31厘米
     斗彩是自明代万历年间发展起来的著名的中国瓷器制作工艺,并在此后逐渐成为彩瓷发展的基础,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我国的斗彩发展出来的。此盘器形大,圈足。通体由斗彩装饰,盘内图案分为四层,口沿为杂宝,二层饰八宝纹,三层为缠枝莲纹,内心为双凤纹。外壁为缠枝莲图案。底有“大清乾隆年制”青花篆书款。

第三部分:一日万几

清代帝王多勤勉,特别是清前期几位帝王,每日理朝治政频有“自朝以至日中,视事十数刻,召对臣工十数刻,批阅奏本章十数刻”之时。理政有御门听政、常朝视事、批阅奏折、召见官员等多种形式,其中常朝视事最为普遍。避暑山庄内常朝一般设于正宫区澹泊敬诚殿,皇帝威坐正中,群臣行礼奏事。殿内为体现帝王尊威,通常陈设雕刻华美的龙纹宝座、屏风,简配寓意祥瑞、福寿的香筒、角端及仙鹤等器物。清帝升座上朝时,殿内庄严肃穆,皇权神授之景象尽显无遗。
  • 斗彩云纹水丞
    清(公元1644—1911年)
    口径4.5厘米 高5.5厘米 底径6厘米
     此为书斋中的文房用具,最早见有康熙朝的白釉和青釉制品,雍正时期较康熙朝制品,胎质更细洁,胎体更轻薄。水丞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的斗彩装饰。青花色泽淡雅,粉彩色泽粉润洁净。所绘云纹图案与康熙朝刻花云纹基本相同,但绘画更加细腻,用笔也更工整严谨。

第四部分:暮史朝经

清朝历任君王在还是皇子的时候,就开始接受极为严格的训练和良好的教育。清宫规定,皇子6岁起入上书房学习,由皇帝亲选学识渊博的翰林、大学士任师傅,习学满汉文化及弓箭骑射。亲政后,除了处理朝政、批阅奏章,皇帝仍要继续学习,每天清晨请安完毕后开始早读,早读的内容一般是前朝历代皇帝的《圣训》和《实录》,无论严冬酷暑,从不间断。而在下午学习的内容主要为诗文、书画兼有天文、数学、哲学、音乐、医药、物理等一系列自然科学。
  • 铜甪端薰炉
    清(公元1644—1911年)
    高33.2厘米 长20.5厘米 宽13.5厘米
    铜质甪端熏炉,以兽首为盖,兽身为炉,两者组合即为甪端之形制。四足直立作器足,腹内空,以填香料,香气自甪口散出,全器形制古朴隽秀,包浆厚实凝重,是书斋焚香礼拜之佳器。「甪端」为中国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,头有一角,早在汉代时期的墓葬中,即有此神兽形象之器物出土。以甪端为香熏约在明清时期流行,含有辟邪之意,在宫廷则象征皇帝之圣明,八方归顺,四海来朝。

第五部分:宴游娱乐

身为九五之尊的清帝王,也有如寻常百姓般的消遣娱乐。清宫娱乐项目颇多,琴棋书画、花鸟鱼虫、赏古听戏等等,其中历代清帝最倾心也是最普遍的娱乐活动便是戏曲。清宫内有针对管理戏班的机构升平署,每逢时节,如立春、上元、寒食、浴佛、七夕、中元、中秋、重阳、冬至、祀灶、除夕、万寿等节令,都要上演与之有关的承应戏,足见清代皇家对戏曲的喜爱。避暑山庄内,有东宫清音阁戏楼及如意洲的一片云戏楼,小戏台更多。
  • 铜鎏金掐丝珐琅出戟敞口瓶
    清(公元1644-1911年)
    高54厘米 口径28.5厘米 底径20.5厘米
    圆形出戟敞口瓶,通体饰缠枝莲、仰覆莲瓣纹,出戟为铜鎏金,口、足沿光素鎏金。此件文物器型硕大,工艺精湛。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繁复,需经:制胎、掐丝、烧焊、点蓝、烧蓝、磨光、鎏金七道工序,运用了青铜工艺、瓷器工艺及绘画技艺,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。
  • 紫竹金漆观音菩萨像
    清(公元1644—1911年)
    通高22.5厘米 像高12.8厘米
    金漆木雕观音,束高发髻,身披袈裟,左手置于左膝,右手搭于左手背上,神态安祥以舒适姿坐于双层紫竹台座上。台座下是浪花翻卷的海水,左侧海水中生出一株小树,右侧平台上放置一净瓶。

第六部分:宫闱深处

根据康熙时确立的宫闱制度,后妃分为八个等级,其中皇后1名,居中宫,负责内治,下设皇贵妃1名、贵妃2名、妃4名、嫔6名,分居东西六宫。此外,贵人、常在、答应三级,没有定数。宫墙高隔,闱幕深深,冷峻的灰砖把这些大内深处地位尊贵的妃嫔们与喧哗市井分割开来,宫外难窥究竟。时至今日,浩如烟海的史籍中,禁苑深宫的佳丽与帝王生活依旧引人生奇。一瓶一椅、一镜一毯,来临摹复景昔日帝后深宫生活侧影。
  • 黄杨木描金带彩什锦梳具
    清(公元1644—1911年)
    长29.2厘米 宽20.7厘米 高3.5厘米
    黄杨木,质地坚韧、纹理细腻、承受力强、经久耐用。木材纹理交错美观、自然,本身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香气。此套梳具由25件组成,装在锦匣中。其中梳子九把、竹篦两把、剔篦两把、胭脂棍两把、扁针两把、大小刷子八把。梳子有长方形,梳齿多达60个左右。另有月牙形梳、把梳、篦形梳;梳具的篦箕篦档为牙质、篦架为木质,而一些面部所需修饰用具则为象牙质地。

结语

历史的巨轮永不停息,消逝的清王朝与皇室贵胄在承德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。壮丽的宫殿、堂皇的陈设、华贵的日常遗物、奇珍异宝,映现出昔日奢华的皇室生活。复原的宫殿局部布置、日常用品的展示,为我们揭开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,进而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帝制和皇室生活有了全面的认知。

数字展厅

快速报价
*
*
   免   费   
   报   价   
15000㎡整装实景体验馆免费装修咨询 丨 0314-2379999
预约设计